Sunday 14 January 2018

深入了解什么是原油+油气上中下游领域 (Part 1)



2018崭新的一年里刚过了2个星期,最火热的三个主题就是中国风、大选、以及油价。随着油价创下近3年新高,油气领域无论是上游、下游、左右游、前后游的个股都被轮流炒作,先是Hibiscus在去年就开始启动,接着是Armada, Umwog, Sapnrg等等都跟着热起来。

其实在今年之前,我个人对油气领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直到去年的最后几天相继的很多油气领域公司出现底部买入信号,相信不少技术面的投机者应该都在12月中就同样的看到了底部进场信号,成功抓完整个涨势。组合里的油气股突然变多了,不得不开始去做基本面和行业的深入研究。

之前Leo前辈有提过,分析油气领域的人并不多,多数属于门外汉,而真正的行家怎么可能有时间分享自己的行业呢。我等了两个星期希望有人能打铁趁热为油气领域做个全面的介绍,然后我就坐收渔翁之利看别人的介绍就行了。

不过在等待的这两个星期也没闲着,也是门外汉的我也自己去了解起来。既然如此,我就做先锋来分享我这几天的收成,让读者了解整个油气领域的上中下游各项的活动与过程,也让读者清楚自己追着的是什么趋势,自己买着的是什么公司。这篇系列将分成3篇,从原油的基本介绍以及领域上游至下游的各个过程,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学习新的知识。我的化学知识只停留在Form 6的STPM,之后就完全脱离了化学领域,所以如果行家有发现不正确的地方也请麻烦纠正。

什么是原油?

原油是深埋在地下数千米的液体矿物,由于它的颜色接近深黑色,又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非常有价值的需求品,因此也被称为黑金。原油是由几亿年前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深埋在岩石底下,经过非常长时间地核发出的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下而逐渐形成。


原油的结构分子大部分由氢(Hydrogen)和碳(Carbon)组成,所以这个合成分子我们也称为氢碳化合物(Hydrocarbons),当然从地底下新鲜出炉的原油也会参杂了其他元素例如硫磺(sulphur)、占据地球78%的氮(nitrogen)、以及重金属例如水银、铁、铜等等,因此刚出来的原油需要经过一连串的过滤才会送去储存和提炼,这个就在以后的部分再详细讲解。

氢碳化合物(Hydrocarbons)是一种非常容易被燃烧的物质,易燃程度依据它的结构而定,它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single bond, double bond & triple bond,而single bond最容易产生化学反应。



Hydrocarbons和氧气结合经过燃烧后,会产生能量的同时也会排放出二氧化碳和水份,这个能量能为我们驱动车子、飞机、轮船、机器等等。


原油的品质和马来西亚的骄傲

在说明为什么值得骄傲之前,我先分享如何分辨原油的品质。原油这个非再生资源被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不同区域开采出来的原油都有不同的品质,而原油品质的衡量方式就是通过API值来测量,API值越高表示原油每立方的重量越轻

品质好的原油特征(轻油):高API、轻、顺滑、颜色较淡、重金属含量低、后期容易提炼、味道偏甜因为硫磺较少
品质差的原油特征(重油):低API、重、浓稠、颜色较深、重金属含量高、后期较难提炼、味道偏酸因为硫磺较多



不同品质的原油价格当然也不同,而品质较高的轻油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英国布兰特原油(Brent Oil),美国德萨士原油(WTI),迪拜阿曼原油(Oman),当然也少不了我国马来西亚的Tapis !!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Tapis Crude Oil品质是世界顶级的水平,品质还远胜过Brent, WTI呢。




所以身为原油出产国马来西亚人民的我们,确实应该感到少少的骄傲的。在2014年油价处于高峰时我国的原油价格是世界最高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是原油生产国,却还要进口原油,就是因为我们的油是拿来出口用的,我们卖贵油给别人,买便宜油进来自己用,从中赚了一笔差价。



说完原油的基本介绍后,接下来要进入正题了

油气领域上中下游过程的一览图:




原油开采的详细过程


过程一:探井/测井 Exploration

测井的过程就像侦探游戏,相关的油气公司需要聘请对岩石层非常了解的原油地质学家,这些地质学家能做的就是通过公司提供的专业器材,对地球的岩石层地质进行观察找出可能藏有原油的线索。当找到新油田后,还要进行分析要如何去挖、要用什么技术去挖、要从哪一个地区挖才能不破坏地质以及实现最大回报等等。这项工作非常耗时,一般上可以花上5-10年来发掘新油田和进行钻井开采。



原油可以藏在陆地底下、也可以藏在深海底下,要将看不见的地下岩石层转为我们可看见的图形,地质学家需要依靠几种特别的技术来完成,就例如地震影像技术 (Seismic Imaging Technology)。地震影像技术是通过声波在地下岩层反射回来的频率来研究地下岩石的结构,地质学家使用地震检波器(Geophone)来记录这些声浪回波的声波,并对这些声波进行计算岩石层的深度和结构,然后分析出是否有原油隐藏在地表下。之后地质学家将总结他们的分析报告给油气公司的财务规划师计算投资回报率,再由高层决定是否要进行钻井开采。



据我所知,目前除了龙头老大Petronas以外,另一家涉及上游测井工作的上市公司就是Sapura Energy, 并且拥有超过50%的测井成功率,其代表作是在2014年连续发掘5个位于砂劳越SK408区域的天然气,之后近两年也陆陆续续的在SK408区域探测到更多的天然气。其他规模较小的支援型公司就有Uzma (提供地质工程与分析)。

过程二:钻井 (Drilling)

钻井是一个无论是财务风险或技术风险都是非常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非常高端的技术来能让油井长期几十年保持稳定的开采,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和开支也是最大的,也因为钻井需要投入非常高资金和高技术,只有在测井阶段得到一个非常准确的结果判断出该区域真的有原油后,才会进行钻井开采,往往新区域的第一口井是最高风险也需要最为谨慎的,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这区域地底下所要面对的地下压力和突发情况。

钻井和原油开采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岸上钻井(Onshore)和岸外钻井(Offshore),而岸外钻井还需依据海床的深度而决定适合的钻井模式。相比起来,岸外钻井的风险肯定要比岸上的来得高,尤其是钻井船的卫星地理位置的控制,钻井的同时还要和深海区域的大浪对抗,避免漏油等等,但当然的岸外的油田生产产能要比岸上的高很多,而且地球本来就有71%的部分是海洋,所以High Risk High Return。



一口岸上油井的钻井成本介于5百万美元,而一口岸外油井的钻井成本高达5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在油价高峰期时,钻井台的出租价格可以去到大约每日50万美元,随着油价在两年前下跌,大多数原油开采工作喊停,钻井台的出租价格目前已经跌至大约每日7万美元。影响油田钻井成本的因素有以下:

1) 岸上/岸外:当然岸外的成本越高,而位于深海的钻井就更贵。
2) 钻井深度:当然越深越贵
3) 钻井角度:弯曲或横式(Horizontal)钻井法的成本越贵,传统的竖式(Vertical)钻井法成本较低,过后会讲解这两种钻井法的差别。
4) 地质情况:所钻的岩层越硬、地下压力越高的区域的成本就越贵
5) 原油的质量:越酸性的原油,钻井的成本越高,因为需要更加抗腐蚀的井口材料。

我国涉及上游钻井服务的上市公司就有Sapura Energy, Umwog, Uzma
而支援钻井的上市公司就比如有Scomi(提供钻井后期器材和钻井废料处理服务)、Favco(支援建造钻油台的岸外吊升服务)


第一集暂时先分享到这里,其实过程二的钻井部分还未结束的,不过写的太长担心读者消化不完,就敬请期待下一集吧。不过如果写得不好或是对此类型文章没兴趣的话可以告知一声,我将终止下几集的分享,将时间用在其他私人事务(原本计划在上半年开战原油期货投资)。


请继续关注我们以获得更多资讯。

FB Page:牛奶冰投资分享站

牛奶冰
14/01/2018

免责申明:此文章纯属资讯分享,并非股票买卖建议或操纵股价意图,买卖自负,谢谢。

17 comments:

  1. Good info, I am from O&G sector and your info is absolutely accurate.

    ReplyDelete
  2. thanks for sharing. very informative and simple to understand

    ReplyDelete
  3. 明明就写得很好, 长知识了

    ReplyDelete
  4.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5. May I know which part Serbak Dinamik involve?

    ReplyDelete
    Replies
    1. Piping, engineering equipment supply & maintenance, will share about serbadk may be in part 2 or 3

      Delete
  6. interesting article! I can't wait for the second sharing

    ReplyDelete
  7. 虽然没有买油气股,不过这文章确实写得很仔细。
    长知识了,谢谢分享

    ReplyDelete
  8. 很仔细描述石油领域。
    更期待你分享实战原油期货投资。

    ReplyDelete
  9. I am a geologist from one of the SuperMajor. Glad to see that an O&G outsider like you can produce such a write-up and reference, which is certainly correct.

    ReplyDelete
  10. 很详细的分享! 谢谢

    ReplyDelete
  11. 很喜欢读你写的文章,又对O&G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了,谢谢!:)

    ReplyDelete